由于不銹鋼在450~850℃溫度區間碳與鉻易在晶界上形成富鉻化合物,發生鉻在晶界附近的貧化,導致貧化區的優先腐蝕,進而使晶粒整體從金屬上脫離,稱為晶間腐蝕。


  不銹鋼晶間腐蝕的測試和評價方法有多種,從原理上看,晶間腐蝕的各種試驗方法都是通過選擇適當的浸蝕劑和浸蝕條件對晶界區進行加速選擇性腐蝕,通常可以用化學浸蝕和電化學方法來實現,各種方法的評價指標和分析的側重點不同。


  化學浸蝕法是最早用于檢測不銹鋼或鎳基合金晶間腐蝕敏感性的實驗方法,現已比較成熟,許多國家都已標準化,如美國的ASTM A262、日本的JISG0571-0575、我國的GB/T 4334等。上述標準對晶間腐蝕試驗的具體方法作了詳細的論述,主要方法有:硫酸-硫酸銅-銅屑法、沸騰硝酸法、硝酸-氟化物法、硫酸-硫酸鐵法等。隨著我國不銹鋼的發展,不銹鋼產品相關標準也迅猛發展。針對我國的國情,近年來我國相繼發布了《金屬和合金的腐蝕低鉻鐵素體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GB/T 31935-2015),《金屬和合金的腐蝕高鉻鐵素體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GB/T 32571-2016)等標準,低鉻鐵素體不銹鋼腐蝕試驗標準還被采納作為ISO標準(ISO 3651-3),為我國和世界的鐵素體不銹鋼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近年我國在GB/T4334-2008的基礎上,建立了涵蓋奧氏體不銹鋼、雙相不銹鋼的《金屬和合金的腐蝕奧氏體及鐵素體-奧氏體(雙相)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GB/T 4334-2020)。


  我國在不銹鋼晶間腐蝕機理研究和鋼種開發方面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以尿素用鋼為例,我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尿素用鋼國產化,針對CO2氣提法尿素生產裝置的高壓設備用奧氏體不銹鋼的晶間腐蝕問題開展了創新性研究。1975年鋼鐵研究總院岡毅民教授首次在我國提出了非敏態晶間腐蝕,并在1983年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化工過程委員會南寧學術交流會上引起熱議,該現象也在1984年被日本松本桂一所發現。我國尿素工業生產專用尿素級U系列奧氏體不銹鋼于1987年進行技術鑒定,1989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通過完成氣提管國產化和尿素合成塔采用U2板材貼襯修復等任務,推動了我國尿素用鋼的發展。


  晶間腐蝕性能檢測:將試樣放入腐蝕液體中加熱,并保持標準規定的時間,取出樣品后測量試樣的質量損失或檢測樣品晶界有無腐蝕傾向,具體見《金屬和合金的腐蝕不銹鋼晶間腐蝕試驗方法》(GB/T 4334-2008)。



51.jpg 01.jpg 36.jpg

鎳合金.jpg 43.jpg 87.jpg

34.jpg 56.jpg 99.jpg


 至德鋼業,我們根據您的實際需求,給出參考建議,為您提供高性價比的不銹鋼管道及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