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連續軋管試驗


  連續軋管試驗在J.W.Offut的領導下,于Ellwood市的 ShelbyB 不銹鋼管廠進行,試驗軋機為3H+2V五機架連軋管機。這五對軋輥緊密相連,裝在同一機座中,穿孔坯套在一根長芯棒上,然后芯棒和穿孔坯一起進入軋機,壁厚為3.40mm的管子可以一次軋成。這臺軋機由1臺古老的蒸汽機驅動,因此要令人滿意地運行顯然動力不足,這一試驗預示了當今最受歡迎的現代化連軋管機的成功。除了缺乏動力以外,這臺軋機還遇到了別的障礙。由于這是一個嶄新的設計,并非現有軋管設備在不同應用場合的改進,要使它完善,需要很長時間;同時由于其他的試驗已有成果,因此連軋管機技術的不成熟性注定了它的落選。


2. 在Greenville 進行的試驗


  在Greenville,人們進行旨在改進其穿孔工藝的一系列實驗,他們的目的是想使穿孔坯只經一道次即冷拔成ф102mmx(3.25~3.5)mm的成品鍋爐管。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可以生產直徑為114mm,壁厚為4.76mm,長度為5.18m的穿孔坯;在盤式輥穿孔機上穿軋出厚壁穿孔坯,然后在錐輥式穿孔機上進行二次穿孔,以使壁厚減薄,管長延伸,而問題的關鍵在于以一個道次冷拔成管,會造成壁厚不均,給后步工序帶來很大困難,因此當減壁量比通常遇到的要大得多時,往往必須二次冷拔才能成管。


 就已經宣布的既定目標而言,二次穿孔工藝生產率不高,但這次試驗的很多重要發現,對后來二次穿孔工藝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就現在所知道的情況而言,二次穿孔工藝一直未被采用,直到1925年,Gary鋼管廠采用這種工藝生產較大直徑的不銹鋼管,National Tube公司(廠)和其他廠也采用了這一工藝。


3. Morse-Wirkstrom 試驗小組進行的試驗


  當Greenville 忙于做穿孔試驗時,在Shelby,Ohio 的 Morse-Wirkstrom 小組也同樣忙于做軋管試驗,當時使用的軋管機對芯棒是沒有支撐的,因此每一道次所能實現的壓下量很有限(負載太大時芯棒會被壓壞)。在Shelby采用了芯棒支持裝置,它的結構如下:在軋機機座和芯棒桿后座之間裝有拉桿,支持芯棒用的小平臺或導座固定在其上,由軋輥而來的管子順導座中的半圓槽通過,導座半圓槽的上部借擺臂予以關閉,使不銹鋼管可從上部由上輥返回軋人側。芯棒支撐裝置的重要意義遠遠超過增大每道次減壁量這一點,由這一基本想法導致了第一臺可以部分機械操縱工件的軋管機的誕生。


  1901年安裝于Shelby的周期軋管機僅運轉了幾個月就被閑置,現供研究開發之用。為了做試驗,用帶圓孔型的軋輥代替了周期軋機的特殊孔型軋輥,在軋機前臺設置了升降臺,軋機下面裝有輥道,其長度相應于鋼管行程的全長,即由芯棒后支持器直到前臺,比熱軋成品管的長度稍長一些,芯棒桿支撐在可移動的導槽內,和裝于hand rolling mill上的導槽相似。當芯棒移出,導槽打開時,管子可以落到輥道上去,通過輥道將不銹鋼管迅速回送至前臺,同時升降臺升到軋制中心線的位置高度。這些操作完成得很快,而所用的人力卻大為減少。